大航海时代 | 长崎军远征台湾岛及郑氏海上武装集团的移民屯垦
文 | 温骏轩 辑 | 尘埃 兆斌 毛毛
实际上,在进入江户幕府时期后,日本方面并非完全放弃了对台湾的图谋。在大局初定的17世纪初,尽管江户幕府已经决定将视线转向建立新秩序,但各种旧武力遗存的军事冲动,仍然时有发生。位于九州南部的萨摩蕃对琉球的用兵,只是其中一例。公元1615年5月(万历43年),一支由13艘船、3000余人所组成的海上远征军,由长崎出发驶向台湾。
值得注意的是,组织这次远征的长崎地方长官,是一名天主教徒,并且长期从日本、吕宋贸易中获益。从这一背景来说,与其说这次军事冲动是日本内部需求需要,倒不如是九州商业阶层为从“南蛮贸易”中获取更大利益所做的努力。其真实目的,是为在台湾岛拿下一个贸易中继点,而不是殖民扩张。只是为这次远征提供军事支持的地方军阀,志向就未必在此了。
在元朝远征日本的两次战役中,所谓“神风”成为了日本最有力的保护者,而在日本这次南下台湾的军事行动中,风暴却站在了日本人的对立面。选择在太平洋台风季出行的日本船队,在琉球附近洋面被风暴吹散。其中的三艘船(包括旗舰),甚至飘抵越南,直到一年后方才返回日本。整个船队中,只有三艘船抵达了台湾北部(其目的地为台湾南部)。悲剧的是,率先靠岸的先遣船,很快就被原住民包围并消灭(船员无一生还)。
九州航海距离数据
▼
早在长崎远征军出发之前,琉球王国已经遣使将消息传递给了明朝政府。很显然,明朝方面并不相信,那些来自九州西北部的日本人,目的是为了台湾。事实也证明了这点,在琉球海域被风暴驱散之后,日本远征船队中的九艘船(包括曾靠近台湾北部的两艘)在琉球修整之后,第二年就出现在了中国的东南沿海,并再次以“倭寇”的形象出现在了大明王朝的视线中。
公元1616年的这次“倭患”,大体算得上是倭患的终结篇了。从江户幕府的角度来说,是绝对不愿意再与明朝政府为敌的,尤其是刚刚在朝鲜半岛遭遇一场失败的情况下(丰臣秀吉时代便已下达了海盗行为禁止令),批准长崎地方势力远征暂时未被明朝政府管辖的台湾岛,更多是一次不置可否的观望之举。在远征船队变身“倭寇”并返回日本之后,尴尬的江户幕府为了缓和中日关系,遣使将侵扰行动中俘虏的明朝官员礼送回国,并期望以此为契机,说服明朝政府重启中、日朝贡贸易。然而,这次最后的倭患却无疑加重了明朝方面对日本的不信任感,针对日本的海禁,依然没有看到松动的迹象。
这次倭患,亦进一步提升了明朝政府,对台湾岛的注意力。要知道,以当时航船的航速来说,横穿台湾海峡的时间大约为两天时间。最早自16世纪60年代起,便有中国海上武装走私者,以台湾沿岸港口为基地,往来海峡两岸的记录。而明朝水师,也有过多次追击海盗至台湾沿岸的行动。只是有些时候,一些雇佣了日本浪人的中国海盗,会被笼统的归类于“倭寇”。
在缺乏政府管制力的海上,商与盗之间的界限本就不是那么分明,即使没有劫掠行为,单凭武装对抗官军一条,便足以被定性为“海盗”了。一般情况下,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上,对于这些不服王命的盗匪, 都是“剿”、“抚”两种手段。如果政府有能力武力剿灭,自然最好;如果做不到,那就招安,用他们来协助维持秩序。以至于南宋初年便已有“若要官,杀人放火受招安”的俚语流传于市井。
在真倭属性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“长崎远征军”退回日本之后,盘居台湾的中国海盗很快便被招安(1619年)。只是在台湾未纳入中央政权有效管控的情况下,无论剿、抚都只能带来数年的平静,很快便会有新的力量便会填补前人留下的空白。若想从战略层面解决,最好的办法是移民实边,然后以之为基础建立行政机构。当然,这样做的前提,是自己先得有足够多的人口。在这一问题上,来自欧洲的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兰,是没有优势的。至于日本,相对来说倒是宽裕的多。有记录表明,战国末期日本人口突破了1000万,其中超过80%为农民。虽然这个人口总量,仅及当时中国的1/10,但考虑到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,也是十分惊人的了(目前亦相当于1/10)。
限制日本人海外迁徙冲动的原因,在于生产力和体制。鉴于生产力的落后,以及对农业的依赖,中国和日本在体制上都倾向于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。如果不是受海外贸易的刺激,中央之国本身同样不会有移民的冲动。中国作为最大商品供应地的特殊地位,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,为海外移民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。那些在郑和时代,曾经在东南亚与之发生交集的中国移民势力,便是典型代表。只不过,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才是引发中国人出海热情根本原因。即使在19世纪末,中国人大量移民海外经商、务工之时,绝大多数人也都是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,希望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。
尽管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在于移民实边,福建地方政府也的确有过向台湾移民、囤田,甚至设置郡县的想法,但在北方战事紧张(在东南有所建树的官员,甚至被招安的海盗都被调往北方战场),而身处北方的政治中心又对经营海洋缺乏信心的情况下,简单封锁政策再一次成为了选择。公元1623年,明朝政府颁布了针对台湾的封锁令,禁止任何船只驶往台湾。在决策者看来,尚处在未开发状态的台湾岛,本身在经济上,包括生活物资的供给上极度依赖大陆。只要切断海路,那么无论在台湾建立基地的是中国走私商人,还是日本人、西班牙人、荷兰人,都无法长久处之。至于葡萄牙人,明朝地方官员们倒是不担心。事实上,为了取悦这个大客户(顺便打击竞争者),葡萄牙人往往乐于主动充当明朝官军,打击海盗的得力助手。
海禁政策并非一无是处,最初以台湾为基地的海盗之所以能够被招安,很大程度便是因为明朝水师控制了海路,尤其是控制了澎湖这个重要的中继点。然而这一次,准备继续向海谋生的海商们,却已经想好了对策。明朝封禁台海决策,反倒成为了民间大规模移民台湾的开端,并促成了一个庞大海上武装集团的诞生。对这个海上武装集团,不同角度、时期,有着很多种称谓,比如“一官党”、“十八芝”、“东宁王国”、“延平王朝”、“明郑政权”等等。
明代移民台湾示意图
▼
这些标签指向的都是以同一家族所领导的海上武装集团。其中“一官”是郑芝龙的曾用名,“芝”则是其在台期间,集合18名首领时所选定的共同用字(自此改名为“芝龙”);“延平”则是郑成功在明朝所受的爵位(延平郡王);“东宁”则是郑成功之子郑经主政之后的自称。简单点说,就是由郑芝龙开启,郑成功扩大影响并正式进入中国正史的“郑氏海上武装集团”。基于视角的局限性,大多数人对郑成功以台湾为基地,坚持“反清复明”的那段历史更为熟悉,而对台湾和海洋如此异样的,出现在中国地缘舞台的背景缺乏了解。
公元1623年,在明朝政府招抚台湾海盗,并特别颁布对台湾的封锁令之后,往来于中日之间的中国海商/盗们,决定在福建漳州、泉州一带,招揽移民前往台湾屯垦,以彻底解决粮食自给问题。由于给予充足的生产物资和待开发的土地,并提供武装保护,加之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福建本来人地矛盾就比较突出,这一计划最初便吸引了3000余移民。苏轼有词云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 能够让中国人在异地产生落地生根想法的基础在于两点,一是土地;二是存有与之背景相同的社群。在中国大陆向台湾移民的问题上,这两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不过移民台湾计划的初始主导者并不是郑芝龙,而是颜思齐。后者亦因此被称之为“开台第一人”。如果要套用《水浒》模式的话,大体相当于晁盖和宋江的关系。在这个严肃的视角中,拿一本小说情节来进行类比,似乎不是很恰当。然而客观上,在成书于元末明初的《水浒传》广为传播之后,这本书客观上的确成为了民间武装力量的组织圣经。
与内地那些仿效梁山好汉的起事者不同的是,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民间海上武装,在地缘属性上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。以他们的原籍地来说,几乎都出自于以漳州、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。并且在文化及国籍认同上,毫无疑问的属于中国;同时,基于日本对中国海上走私集团的贸易依赖性,日本方面又会给予他们非常宽松的环境。除了在平户这个对外贸易窗口给予的居留权以外,还会允许他们拥有武装。
日本这一宽松政策所引发的另一个地缘后果,是诸如郑芝龙、颜思齐一类的中国籍海商/盗,往往会在平户娶妻生子。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上,郑成功便是出生于平户(母亲为日本人)。需要说明的是,尽管日本方面很希望以此为郑成功及郑氏家族烙上日本印记,但在中华文明处于高位,以及父权时代的背景影响下,与日本发生的这些交织不会影响类似家族的中国认同。
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是,出于与“南蛮贸易”对接的需要,很多中国海商会受洗加入天主教(郑、颜二人都有此行为),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。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郑芝龙,历史记载他不仅通晓日语,还习得葡萄牙语、西班牙语、荷兰语等语言,并因此而成为中国海商与荷兰人的联系人。不过,对于这些中国海商来说,无论是语言还是宗教信仰,都只是用来拉近商业关系的工具。在他们看来,受洗于天主教,只是在自己的中国信仰(比如妈祖)中多加入一位神罢了。
促使中国海商战略性将基地,从平户移至台湾的另一个大背景,是进入江户时代的日本,逐渐开始压缩中国海上走私集团的自由空间。之前宽松的政治环境,在于处在分裂期的日本诸侯,尤其是九州地方诸侯,需要中国海商的力量支持。也可以说,尽管日本对外贸还有依存度,也需要来自中国、欧洲的贸易者前往日本贸易,但像战国时代那样,允许境外武装、意识形态在日本境内存在的环境将不复存在。在这一背景下,原本获准在平户贸易的西班牙人,被驱离平户(1624年);葡萄牙人在日本天主教徒叛乱之后,在长崎的贸易权也被荷兰人所取代。
至于郑芝龙所属的中国武装走私集团,有记录表明他们甚至想在平户发动一场针对幕府的武装暴乱(1624年),然后割据九州西北部的几个岛屿以为基地。只不过计划尚未实施,便已被幕府所探知,并被迫逃离日本。问题是即使武装暴乱计划得以顺利实施,在日本内部已经统一的情况下,试图长期割据日本外岛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。有鉴于此,已经开启屯垦计划的台湾,成为了中国武装走私集团的唯一选择。问题在于,此时荷兰人也已着手登陆台湾。
二者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,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。
地缘看世界
温骏轩专栏